当你辛辛苦苦攒完血汗钱,突然发现银行卡里只剩下40块钱,你会崩溃吗?当你拉出单子,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就有990元起的转账,转账次数高达40次以上,你会很生气吗?当你发现钱都被未成年的儿子拿去玩网游了,你会不会拿着青筋想锤人?
这件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杭州的一位母亲身上,事件曝光后,他12岁的儿子承认他把4万块钱都花在了玩游戏上,并表示所有的钱都是通过支付宝转来的,目前这位母亲已经联系了游戏客服,希望能得到全额退款。
近年来,儿童偷偷奖励主播或偷偷购买游戏装备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的用母亲的身份信息认证游戏账号的真实姓名,支付游戏装备费用,转账5万给读初一的表弟玩游戏,直到父母发现熊海子来回花了20多万。
有的人在二胎坐月子期间,用母亲的手机偷偷绑定一个商家平台,购买游戏账号和装备。有一次,他们半个小时就花了1万元甚至8.7万元。
有的家长觉得儿子第一次提出充值30元后钱不多没关系,就主动绑定大人微信和银行卡。当初孩子被收了几块钱或者几十块钱。为了方便拍照,家长甚至将支付设置的指纹设置为孩子的指纹。结果孩子第一个月充值4万多,第二个月才十几天。孩子充值近两万元.
类似事件的背后,他们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行为,就是讨伐游戏平台,借口孩子是未成年人,要求游戏公司全额退款。在事件频发的时代,阿姨认为与其事后要求游戏平台退款,不如平日做以下几件事。
(1)保管好成人的身份证、银行卡、支付密码等。
现在的孩子都是神童。许多父母觉得他们的孩子和日里吊儿郎,是平等的,不可能有勇气背着他们做坏事,比如给游戏充电;其他家长觉得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健忘,即使当着孩子的面输入密码,一次也记不住。但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正是这种父母的自以为是,给了孩子利用的机会。
保管好个人物品、重要的身份信息和密码,应该是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责任和底线。如果能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支付密码,就算孩子有心给游戏充值,恐怕也练不出来。
孩子的问题在很多层面上基本都是父母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为什么事故发生后我们会被烧伤和心烦意乱?
(2)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陪伴。
《老师请问答》第一期,一位母亲刚上台时对老师们吐槽:“我们家最常见的画面就是——个儿子坐在地上打游戏,爸爸躺在床上打游戏。”父亲上台后更是直言不讳:“没办法。如果我不把手机给他,他会烦我,我就不能专心打游戏了。但只要我给他一个手机,他马上就能冷静下来,不再来烦我了。”
在后续的对话中,孩子无奈地回答:“我不想玩手机,也不想玩游戏,但是没人陪我玩,没人陪我看书,只有手机是我最忠实的玩伴。”
其实很多家庭也是如此。平日里,父母借口工作忙,疏于陪伴孩子。而周末休息的时候,我们简单的把陪伴理解为“我玩我的,孩子玩孩子”。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他们越是缺乏关心和温暖,就越是空虚和孤独,所以生活在虚拟世界的几率会高得多。相反,能高质量陪伴孩子的父母越多,孩子就越有可能走弯路。
(3)尤其是父亲,一定要做好表率。
在丧偶育儿极其普遍的年代,妈妈们不仅要上班挣钱,还要打理家里的一切,还要肩负起帮孩子写作业的任务,从而把一个曾经的女孩逼成了无所不能的女强人。爸爸呢?白天,如果我有工作,一切都会好的。回家后,我会督促自己能吃多久。问完之后,我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或者坐在沙发上玩网游。
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探索新事物的能力无穷无尽。如果家里的父母沉迷于网络游戏,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几率自然会飙升。父母赢了游戏后的狂喜,输了游戏后的破口大骂,会是引起孩子浓厚兴趣的源头。而那些闪闪发光的游戏装备看了之后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也为游戏充值埋下了祸根.
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出身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形成的,所以马曦曦建议,父母双方都要在手机游戏和网络游戏的使用上为孩子树立榜样。
——————
你同意西溪的妈妈吗?游戏里有熊海子可以充值吗?快来和我聊聊。